【马来西亚】中小学生补习调查结果和分析

2024年,我们针对中小学家长进行一项调查,想了解马来西亚学生课外补习的状况。这调查不包括其他课后才艺班(如音乐、运动、绘画,等等)和安亲班,仅限于专注在课业的补习班。

这项调查的目的,是为了更清楚了解补习在马来西亚家庭中的角色与变化。

我们问家长几个简单的问题

  • 孩子的年龄
  • 是否有送孩子去补习
  • (如有)补多少个科目、花多少时间、每个月的补习费
  • 对补习的看法

我们先来看看调查结果,过后才来谈着结果背后的现象。

  1. 这次有263 位家长参与
  2. 其中有79.8%的学生有参加补习
  3. 学生平均每周补习的时间是8小时
  4. 学生平均补4.9个科目
  5. 平均每个月的补习费是RM464.55
  6. 小学生和中学生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(补习比例、时间、科目和费用)

我们曾在 2020 年做过类似调查,当时补习率仅约 60%。四年后提升至接近 80%,无论比例或费用都明显上涨。
至于是疫情后遗症、课程深度增加,或家长压力所致,这就需要更严谨的研究才能进一步回答。

补习已经是多数家庭学习策略的一部分

大约80%的学生补习,学生平均每周花8个小时来补5个科目。这代表补习已经是主流选择,而不只是成绩较弱的学生的专属选择了。

在马来西亚,多数家庭已经把补习当成系统性,长期的投入了。甚至可以说是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以外,“学习外包”(outsourcing)的一部分了。

补习中心逐渐变成了学校和家庭以外的“第三学习空间”的角色。

在我们2020年的调查中,只有60%的中小学生补习,在短短的4 年内,已增长至80%了。是疫情MCO的后遗症,还是对新制度的不适应?

这就需要更严谨的研究才能回答这问题了。

补习是为了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

家长送孩子去补习,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学校老师无法兼顾所有学生,导致孩子在上追不上学校的教学进度。

甚至有家长直言:如果(学校)老师教的好,我为什么花钱花时间送孩子去补习?

尤其是小学高年级,家长担心一旦在这个阶段掉队,接下来就很难跟得上了。

除此以外,另两个最常见的原因,就是家里没人照顾,直接把孩子送到补习中心的安亲班。

以及父母也不明白最新KSSR Semakan课程和批改的要求,所以宁愿请补习老师来教。

不补习是要把时间还给孩子

虽然补习已成大趋势,但依然有不少家庭拒绝送孩子到补习班。

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不想孩子太累,想给孩子留些空白时间,过个快乐的童年。

也有家长认为,与其把时间和资源花在补习班,不如送孩子去各种才艺和兴趣班,不仅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,也可以陶冶性情。

当然这里面也有些孩子是可以跟上学校老师的教学,学习成绩优秀,所以完全没有补习的必要。

这群家长的声音提醒我们:补习不是默认选项,而是家庭根据自身价值观做出的选择。

补不补,都不是问题

这份调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:补习已经成为多数家庭的学习策略,而不再是额外的选择。

但理解这个现象,并不代表我们必须随波逐流;反而帮助我们在更清醒的状态下判断孩子真正需要什么。

补习可以带来帮助,也可能变成负担。关键并不是“补”或“不补”,而是我们如何为孩子找到一条不会压垮他们、也不会让他们掉队的成长路径。

每个家庭都在不同的起点上,面对不同的挑战。
重要的是做出适合自己孩子的决定,而不是跟着趋势走。

如果这份调查能让你对孩子目前的处境、多出来的压力点、以及未来需要的支持,有更清楚的理解,那它的意义就已经达成了。

Leave a Replay

free newslet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