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英班的迷思

【2017 – 12 最新更新】经过几番波折后,教育部宣布在2019年起,全国华小都将取消精英班制度,或许这会是一些孩子的福音吧。这里有一个不到三分钟的影片,告诉你事情的来龙去脉。

华人一向来注重教育,许多父母宁愿自己少吃一点,也要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。可是,什么才是好的教育?如何衡量教育的品质?

这不是一个可以三言两语就解释清楚的问题,可是我可以大胆的说,在现实中,人们会把好的教育简化成好的考试成绩,尤其是UPSR,PT3,SPM等政府考试的成绩。

所以,好的教育就是能教出考得好成绩的学生,好的学校就是能教出更多A的学生。所以,慢慢地就会出现一些名校,家长们削尖了头也要把孩子挤进去,因为这样孩子的将来才有保障。这也产生了另一个副产品,就是学校里的精英班。

别以为这样的情形只有在华人社会,或亚洲国家才有,其实在西方国家也一样。可是,千辛万苦挤进这些名校,结果真的会比较好吗?

Malcolm Gladwell(以下简称MG)是一位著名作家,擅长于以有趣的说故事形式解读事件或趋势。他的其中一本书中有谈到这课题:尽量考进最好的大学,对学生来说,真的是一件好事吗?

Malcolm Gladwell

照片来源

MG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,把学生的入学成绩分成上,中,下三等(每一个等级都有一样数量的学生,也就是总数的1/3),然后再比较毕业生的数据。

结果是大约有55%的毕业生来自上等(入学成绩),30%来自中等,15%来自下等成绩。更有趣的是,其他的社会学家也做过类似的研究,发现以上的比例,也出现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专学府里。

也就是说,入学成绩差的学生,他们毕业的机率比成绩好的学生低得多。

这看起来没什么特别,成绩差,自然比较难毕业,对不对?其实不然。

您得知道,一个在普通学校里被列入成绩上等的学生,可能在一些名校里只能被排在中等,甚至下等里。而这位学生,假如他读的是名校,那么他成功毕业的机率会比他在另一间普通大学就读的机率小得多。

MG认为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,就读于名校的学生,因为竞争过大,他们很有可能因为身边的朋友太优秀,觉得自己不够聪明,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,所以成绩一落千丈,进而毕不了业。

以上的研究是基于美国大学和学院,那么,在马来西亚的华小,也会一样吗?很有可能。

以上研究证明了学习的环境(包括了学校,老师和同学)会直接影响孩子本身对学习的心态,自信和求知欲。即使教学的课程内容一样,在精英班或普通班就读,都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。

打个比喻,考试成绩得70分,在普通班里,孩子可能不觉得什么,因为他的朋友们考得都是60分至80分左右。可是在精英班里,可能会发现周遭的朋友都是考90分以上。这时候,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?会不会觉得自己比别人笨?会不会觉得自己比不上人家? 久而久之,会对孩子的心理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。

sad

我自己就曾经是精英班的受害者。小学一到三年级时,我在一间新村的微型小学里就读,成绩名列前茅,总平均都是95%以上的。四年级时,父母把我转到吉隆坡甲洞的一间名校,水准和乡下的华小相差十万八千里,在哪里我是连吊车尾都算不上,应该算是差两班(第一班和第三班)。

老师发问时,身边的朋友马上举手抢答,而我连问题都听不明白。慢慢地,上课时我的头也越来越低……

那时候的日子过的真是痛不欲生,幸好遇到了几位很有耐心的老师,才慢慢地在五和六年级时追上来。成绩还是其次,假如我就此丧失了信心,很可能就爬不起来了。

您愿意让您的孩子冒这个风险吗?我绝对不会。

MG也引用了一项研究查,证明来自普通学校的顶尖学生,几乎都会表现得比名校的好或中等学生来得强(但名校的顶尖学生还是比普通学校的顶尖学生表现的比较好)。

我在华小教育讨论区里做一个简单的调查,发现75%的父母希望宁愿孩子留在普通班,也不要牺牲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。老实说我有点感到意外,看来我们这一代的父母没有其他人说得那么kiasu,哈哈。

poll我想说的是,身为家长的,千万别迷信精英班或名校效应。假如孩子能够应付精英班的功课压力,当然最好。

假如孩子进了精英班以后功课追不上,成绩滑落,终日闷闷不乐,赶快把孩子转去普通班,将来孩子会感谢您的!

最后,别忘了给我们一个赞!

Leave a Replay

free newsletter